RIP Metric调整实现负载分担机制

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年10月11日 晚上

🧭 R1/R2通过RIP Metric调整实现负载分担机制详解

一、场景背景

在典型的企业网络中:

  • 两台核心路由器 R1R2 同时上联 Internet。
  • 下方有多台接入层三层交换机 S1–S4,分别接入不同终端。
  • 为实现 带宽均衡与冗余备份,R1、R2 都与每台交换机建立了 RIP 动态路由邻接关系。

目标:

通过调整 RIP 的 metric(度量值),人为控制不同网段走不同的上行路径,实现流量的负载分担。


二、RIP metric 的作用原理

在 RIP 中:

  • metric 表示路径“跳数”或“距离”。
  • metric 值越小,路径越优先。
  • 路由选择时,RIP 总是选 metric 最小 的路径。

👉 所以,只要人为地给某些路由 加大 metric 值(增加代价),就能让设备更倾向选择另一条路径。


三、核心配置结构

在 R1 / R2 上常见的配置格式如下:

1
2
3
4
5
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3/1/0
description To_S1
ip address 34.176.31.1 255.255.255.252
rip metricin route-policy offset90 1
rip metricout route-policy offset90 1

说明:

  • metricin:对 接收到的 RIP 路由(入向) 调整代价
  • metricout:对 发送出去的 RIP 路由(出向) 调整代价
  • 最后的 1:RIP 进程号(通常是 rip 1

四、route-policy 策略定义示例

R1:

1
2
3
4
5
6
7
route-policy offset89 permit node 10
if-match acl 2089
apply cost 5

route-policy offset90 permit node 10
if-match acl 2090
apply cost 5

R2:

1
2
3
4
5
6
7
route-policy offset89 permit node 10
if-match acl 2089
apply cost 5

route-policy offset90 permit node 10
if-match acl 2090
apply cost 5

ACL 用来区分不同来源网段(或目标网段):

1
2
3
4
5
6
acl number 2089
rule 20 permit source 0.0.141.0 255.255.0.255
rule 30 permit source 0.0.142.0 255.255.0.255

acl number 2090
rule 10 permit source 0.0.128.0 255.255.127.255

五、R1/R2 负载分担逻辑

区域网段 在 R1 上策略 在 R2 上策略 结果(上行方向)
141.x.x.x / 142.x.x.x metric +5(offset89) metric 不加 优先走 R2
128.x.x.x – 140.x.x.x metric 不加 metric +5(offset90) 优先走 R1

这样:

  • 部分网段上行流量经 R1 → Internet
  • 另一些网段上行流量经 R2 → Internet
  • 两者形成互补,实现均衡。

六、metricin 与 metricout 的生效方向

命令 生效位置 对谁起作用 示例说明
rip metricin R1 接收来自 S1 的路由时 修改 R1 收到的路由度量值 控制 R1 对下游路径的偏好
rip metricout R1 向 S1 通告路由时 修改 R1 发给 S1 的 metric 控制下游 S1 对 R1 的偏好

📌 换句话说:

  • metricin 影响 R1 怎么看别人
  • metricout 影响 别人怎么看 R1

七、流量分布示意图(Mermaid)

🧩 RIP 路由学习方向与 Metric 调整

flowchart LR
  subgraph Access["接入层交换机"]
    S1[S1]
    S2[S2]
    S3[S3]
    S4[S4]
  end

  subgraph Core["核心层路由器"]
    R1[R1]
    R2[R2]
  end

  S1-- RIP metricin/out (offset90, +5) -->R1
  S2-- RIP metricin/out (offset89, +5) -->R1
  S3-- RIP metricin/out (offset89, +5) -->R2
  S4-- RIP metricin/out (offset90, +5) -->R2

  R1-- 更优路由通告 (低metric) -->S1
  R2-- 更优路由通告 (低metric) -->S3

📊 结果:

  • R1 优先服务部分子网(128–140 段)
  • R2 优先服务另一些子网(141–142 段)
  • RIP 根据 metric 自动实现双出口负载分担。

八、上行与下行流量说明

🔼 上行流量(终端 → Internet)

  1. 终端发送数据给默认网关(S1–S4)。
  2. 交换机根据 RIP 选择 metric 更低的上行路由
  3. 有的网段流量走 R1,有的走 R2。

🔽 下行流量(Internet → 终端)

  1. R1、R2 都学习到内部网段路由。
  2. 通过 metricout 策略,让下游设备对不同路由器有不同偏好。
  3. 下行路径自然也按相反规则分担。

九、总结

项目 说明
核心机制 利用 RIP 的 metric 可加权特性,通过 route-policy 和 ACL 精确控制不同网段的路径优先级
关键指令 rip metricin route-policy …rip metricout route-policy …
优点 不需复杂协议(如 OSPF/ECMP),即可实现基础的双出口负载分担
注意事项 metric 值变化会影响收敛时间,需保持策略对称;ACL 需精准匹配网段,避免全局路由偏斜

🧠 一句话记忆

“metricin 控制我怎么看别人,metricout 控制别人怎么看我。”

两者结合,通过 ACL 分区,就能让 RIP 实现“你走你那边,我走我这边”的智能负载分担。



RIP Metric调整实现负载分担机制
https://xinhaojin.github.io/2025/10/11/RIP Metric调整实现负载分担机制/
作者
xinhaojin
发布于
2025年10月11日
许可协议